博文

被刨根挖底的中华文明 ----- 文革红卫兵挖祖坟

 从“史学革命”到“挖祖坟”                          ·丁 抒·   一九四九年中共执政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渐成历史 学家的使命。特别由于毛泽东“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 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的说法之 引导,以“阶级斗争”涵盖一切、解释一切的倾向日渐泛滥,对 中国几千年历史一概否定、对农民起义一概推崇成了社会公论。 经过始于一九五八年的“史学革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甚至科学家、文学家,不是被说成是“统治阶级的代言 人”,就是被定为“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只剩下扯旗造反、 上山落草的,才是英雄。正如毛泽东所说:“梁山的好汉都是些 不甘受压榨,敢于反抗的英雄。那时的梁山虽然没有产生马列主 义,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符合马列主义的。”(1)于 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史书上有名有姓的,除开陈胜、吴 广、黄巢等几个造反想当皇帝没有当成,以及李自成、洪秀全等 过了几天皇帝瘾又被赶下台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中国历史上的 英雄人物之外,中国历史上几乎没剩下几个好人。   在大跃进引发大饥荒、无数人饿死后的一九六一、六二两年 间,毛泽东稍事收敛,没搞政治运动,也不再言必称“阶级斗 争”。那是他执政二十七年间举国政治形势最为宽松的两年,也 是后来所说的“牛鬼蛇神纷纷出笼”的两年。著名的历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翦伯赞乘此机会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意在扭转那种 把中国历史说得一团漆黑的倾向。其主要观点为:“不能因为进 行阶级教育,就对自己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把自己的历 史写成苍白无色,好象只是一堆罪恶的垃圾。”(2)“有些同 志把全部中国古代史说成了漆黑一团,说成是一堆垃圾,说成是 罪恶堆积。”“地主阶级的统治比奴隶主的统治总要好些……不 能因为它们是剥削制度就一律骂倒。“(3)”在我国历史上, 每一个时代或每一个王朝,都有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 有些是帝王将相。我们应该以有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而感到自 豪。“(4)”有些同志简单用阶级成份作为评论历史人物的标 准。很多历史人物之所以被否定,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就是 因为他们出身于地主阶级。……好象不如此,就会丧失阶级立 场。“(5)   可是好景不长,三千万人饿死的惨剧刚结束,毛泽东刚缓过劲,就...

晚清八大汉臣的死后遭遇 ------ 同族相残者的因果报应

晚清八大名臣,死后境遇坎坷,墓园全部被毁,有人甚至被曝尸,或尸骨无存 在晚清危机四伏的岁月中,曾涌现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8位力挽狂澜式的政治人物,允公允能,可称清之栋梁,被誉为“晚清八大名臣”。这八人生前显赫无比,死后却境遇坎坷,陵园全部被毁,有的甚至被曝尸凌辱,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究竟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可能与他们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卖族求荣,充当汉奸军阀有关。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人为民族做出了大贡献。比如:左宗棠等。 在晚清风云激荡、危机四伏的岁月中,曾涌现出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左宗棠、彭玉麟、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8位力挽狂澜式的政治人物,允公允能,可称国之栋梁,被誉为“晚清八大名臣”(一说有曾国荃,而无张之洞)。这八人生前显赫无比,死后却境遇坎坷,陵园全部被毁,有的甚至被曝尸凌辱,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为腐朽统治而作恶,因果报应迟早会来的! 1.胡林翼 胡林翼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统帅。1854年赴两湖抗击太平军,随曾国藩一同作战。1855-1861年间担任湖北巡抚,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等,为时人所称道,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因积劳成疾,于1861年病死于武昌,年仅49岁,谥号文忠。 胡林翼死后,葬于今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石笋乡朱家桥蔡家湾上花桥小山上,为家族合葬墓。墓地于1958年遭到破坏,后来又被多次盗掘,损毁严重。 2.骆秉章 骆秉章于1850-1860年间任湖南巡抚,期间鼎立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对其言听计从。抚湘十年,治军平乱,功勋卓著。1860年擢升四川总督,任内击败并俘杀太平军重要统帅石达开,因功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卒于1866年,年73岁,谥号文忠。 骆秉章死后,葬于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芦塘村,墓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米。文革期间,墓地一度遭到毁坏,直到2015年才进行重新修缮。新墓园以灰白麻石为主要材料,四周遍植罗汉松,使整个墓地焕然一新。 3.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汉奸军阀。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剿灭太平军,有“再造”中华之大功,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卒于1872年,年61岁,谥号文正。 曾国藩死后,葬...

从洪秀全的死看曾国藩的恶

图片
编者按: 曾国藩是 中国 近代史上传统儒学的一个代表人物。晚清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是西学东进的结果,也是东西方文明第一回合的碰撞与较量。以晚清四大名臣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发起的同治中兴,也是传统儒学体系散发出的最后一抹余晖。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儒学的官本位地位开始动摇。二十世纪初,废除科举标志着独尊儒学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曾国藩对洪秀全的仇恨,其实是顽固儒生盲目排斥外来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仇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心理反应。 曾国藩的恶体现了吃人礼教的顽固与反动。文人带兵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是汉族知识分子 试图捍卫儒学官本位地位的最后一次挣扎 。 曾国藩不是什么大儒,更不是千古第一完人, 他 是一个旧式文人,汉奸军阀,穷凶极恶的民族败类。曾氏兄弟、李鸿章、胡林翼等晚清名臣为保满清腐朽政权,而造成同族相残,烧杀奸淫,甚至无恶不作,都已经遭到了报应。 曾国藩验毕洪秀全的尸首,本来晴空万里的南京城,突然狂风骤起,暴雨袭来,约半时方歇。断然下达最严厉的惩处方式:“戮尸,举烈火而焚之!”洪秀全的尸体再次被拖了出来,被刀斧剁得粉碎。即使这样,还不罢休,曾国藩又命人把肉泥拌进火药,装入炮弹,然后接连发射出去——就是死了,也要让洪秀全灰飞烟灭,阴魂无归。本文摘自《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作者王龙,华文出版社出版。 一直到死洪秀全都保持神秘 1864年7月19日,天京(今南京)内外,黑云压城,火光冲天。正午时分,随着曾国藩弟弟曾国荃一声令下,“轰隆”一声惊天巨响凌空怒炸,太平门处的城墙被炸塌二十余丈,整个天京城地动山摇。数万眼睛血红狂狼暴兽般的湘军一齐呐喊如潮,挥舞着刀剑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向坍塌的城墙。守城的太平军再也抵挡不住洪水般呼啸而来的敌人。战至傍晚,九门皆破,天京失陷。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他们无一例外都只想猎取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天王洪秀全。 然而湘军将整个天京城翻了个底朝天,也不见洪秀全的踪影。7月30日,湘军总兵熊登武得到一个太平军黄姓宫女告密,这才知道洪秀全已死十多天了。在她的指引下,曾国荃派人从天王府的大殿内挖出了洪秀全的尸体。 一直到死,洪秀全都保持着他固有的神秘感。临死前,他命人用十几层厚布,在死后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湘军掘开坟墓,将洪秀全浑身的厚布全部扯烂,扛到城南雨花台给曾国藩当面验看。 曾国藩用炮把其骨灰轰上天 曾国藩和洪秀全...

大国崛起受挫与废都建筑格局 ------ 从严家祺对毛的评价和天安门广场改造谈起

图片
朱民泽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严家祺先生认为毛泽东一辈子搞的是“新帝制”,并提出了改造天安门广场的建议,曾经公开发表于1993年12月24日的《欧洲日报》。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物理学专业学习,后研究哲学和政治学的著名学者,严家祺先生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到天安门广场布局的极其不合理性。其短文,内容精炼扼要,观点旗帜鲜明,问题深刻独到,真是难能可贵。哪怕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再阅读此文, 仍 会觉得 很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共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如今大国崛起遇到阻力,发展路径受到挫折。中共建政前三十年撞入了险途,掉入了泥潭;后四十年,虽然遭遇过挫折,但总算是把握住了经济的发展机遇,终于跌跌撞撞地步 入了致富之路。但政治变革却踌躇不前,不仅是历史遗憾,而且是发展陷阱。从2018年开始,形势突然逆转,习近平 开了倒车,使得 党国再次陷入危局。这样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剧烈变化, 不得不使人们再度联想起北京城近几十年来的一些不合理,甚至是诡异的建筑格局变迁。 简单回顾历史,从1949年开始, 北京城就遭遇了建城千年以来的 厄运。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将领傅作义 曾经 接受和平解放北平,也是为了保存六朝古都的皇家建筑群免遭炮火的损毁。入城后的 中共将北平设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可是,让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城躲过了战争枪炮的毁坏,后来却遭到了无知政府的人为拆毁。不仅如此,北京市政府还新建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奇怪建筑,进一步破坏了北京城区的总体建筑格局。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 1949年奠基,在1958年落成,它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如果站 在天安门城楼往南看,纪念碑犹如一把尖锐的匕首竖立在故宫紫禁城的正前方。 说直白一点,纪念碑就是墓碑,纪念堂就是坟墓。 亘古以来,大至国家首都,小到百姓民宅,没有人会认为在国门或家门前面竖立墓碑和修建坟墓是吉祥的。因此, 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纪念堂修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历史性错误。 北京是首都,天安门是国门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中心,犹如 国家的心脏。墓碑、坟墓组合成一个破坏性的建筑格局,且位于国家的心脏部位,必然给国运带来不祥。 回顾当代史,自建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毛泽东等同僚们就狂热毛躁起来了,随后就大跃进,大饥荒,破四旧,文革...

《红色赌盘》序言 INTRODUCTION OF RED ROULETTE

图片
 寧鳴⽽死,不默⽽⽣ Better to speak out and die than keep silent and live. —Fan Zhongyan  宋  范仲淹 (989–1052) 编者按: 未来中国, 农民造反已经历史终结, 资本与科技必然会成为社会 变革的主要动力。 INTRODUCTION 前    言 ON SEPTEMBER 5, 2017, WHITNEY DUAN, age fifty, disappeared from the streets of Beijing. She was last seen the day before in her sprawling office at Genesis. Beijing, a development project she and I had built worth more than $2.5 billion. 2017年9月5日,五十岁的段伟红在北京街头消失了。在此前一天,她最后出现在捷恩斯项目的办公室里。那是一个我和她共同创建的价值超过25亿美元的开发项目。 There, cocooned in a workspace that visitors reached after running a gauntlet of security guards, meticulously landscaped gardens, and a dozen varieties of Italian marble, Whitney had masterminded real estate projects worth billions more. And now suddenly she was gone. 在那里, 段伟红 策划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房地产项目。 参观者接受一连串 安 保检查,经过 很多用意大利大理石 精心设计的园景花园后,才能抵达的工作区 。 现在,她突然失联了。 How had that happened? And who is Whitney Duan? Whitney Duan was my wife and business partner for more than a decade. By that point, we wer...

55 Years of Tenacious Remembrance: Mourning for Wang Jingyao

图片
  Wang Jingyao   Author:  Wang Youqin / Translated by: Menze Zhu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August 29, 2021, Wang Jingyao, the husband of the late Bian Zhongying, passed away. He was precisely 100 years old in March. I received six online obituaries in a row. I was saddened to hear the obituaries.  55 years ago, on August 5, Bian Zhongying,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 Girls' High School principal, was beaten to death on campus by Red Guards.  For 55 years, her husband, Wang Jingyao, has continued to honor her memory and to fight for justice for her. Fifty-five years ago,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witnessed part of the abuse and killing. I have been writ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persecu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Mr. Wang Jingyao for 28 years. Unfortunately, this effort has not been so successful. Still, from another angle, many people toda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death of Wang Jingyao because they ...